首页
 > 文化产业
洪顺曲艺社:这里不仅“生产”快乐,还传播幸福……
发布时间:2018-03-26

台上长袍马褂,演员妙语连珠;台下茶水瓜子,观众捧腹大笑。

在洪顺曲艺社内,这是最常见的一幕。从2010年开业到现在,7年多的时间,洪顺曲艺社经历了“赔钱养场子”、培养观众消费习惯到有固定客源、成为省会文化名片的变化。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,曲艺艺术已经在省会焕发出勃勃生机,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。

晚上八点,洪顺曲艺社里精彩相声准时上演。开场是一段快板《猪八戒拱地》,有趣的故事情节配合演员幽默的表演,引得台下观众喝彩声不断。接下来的一段对口相声,更是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。

看到这情形,不禁让人想起了民国初年流行于京津地区众多茶馆中的相声表演,在这种园子式的表演氛围中,观众成为相声表演的一分子,观众通过与演员的互动,使相声达到愉悦身心的最佳状态。如今,洪顺曲艺社把这种相声表演方式重新搬上舞台,不但给百姓生活平添诸多乐趣,更成为了我们城市的文化名片。

2010年,来自邯郸市的民营企业家、相声演员张洪顺投资成立了洪顺曲艺社。自那年12月17日开业以来,这里的演员每晚八点都准时与观众见面,演出曲目以展示河北特色文艺为主,有相声小品、绝活儿绝技、民间艺术、戏曲演唱以及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等。

“曲艺社成立之初,我们就是‘赔钱养场子’,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观众的消费习惯,只有等观众的消费理念成熟了,我们才能不愁客源。”洪顺曲艺社总经理盛利强说,经过几年的培育,曲艺社终于有了固定的客源,而且发展越来越好。

今年,他们准备在石家庄再开一家曲艺分社,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曲艺魅力。

在璀璨的夜色里,洪顺曲艺社朱红色的大门耀眼夺目,里面各色宫灯、木质格栅、天桥艺人、曲艺名家的雕像古色古香,身穿大褂的艺人,传统的曲艺表演……这一切都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。

“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,伴随着历史上各种灿烂文明而形成的传统曲艺和文化也源远流长。”盛利强说,但如今,在现代化的冲击下,传统曲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
这种情况下,除了文化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外,传统曲艺也必须要自寻出路。盛利强认为,让传统曲艺接上地气,多渠道接触观众,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观众,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。

这方面,洪顺曲艺社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。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,他们组成曲艺小分队,深入社区、学校、军营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活动;在石家庄创建文明城市时,他们积极参与,打造了以创城为主题的专场演出,到多个社区公益演出;针对不同的节日,他们还组织了多场不同主题的演出,教师节相声专场、中秋节相声专场、新年相声专场……

“曲艺艺术只有紧贴群众生活,才能找到创作的源泉、发展的根基,我们只有不断深入基层,从表演方式、传播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,才能不断突破自我。”盛利强说。

《还珠格格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打虎之后》、《私人订制》……近年来,洪顺曲艺社推出了很多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相声剧,这些相声剧剧情幽默诙谐、反串表演惟妙惟肖,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。

“要保持曲艺源源不断的活力,创作精品、培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。”盛利强说,这几年,除了力推原创精品,曲艺社还非常重视本地曲艺人才的培养,培养出王博鹏、周培岩、郑宁等一批年轻的本地演员。

这些80后、90后的年轻演员,在表演形式和内容创作上不断创新,创作出一个个精品相声剧,这也提升了曲艺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洪顺曲艺社先后成为了河北省“曲艺人才培养基地”、“曲艺创作基地”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基地”、“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”以及“石家庄旅游文化定点接待单位”、“省会十大文化地标”等。

“我们在自身不断完善、发展的同时,也在有意识地弘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井陉拉花、河北梆子等河北特色艺术都曾在这里上演。”盛利强说,他们要打造有文化特色的演艺平台,把极具河北地方特色的曲种近距离地呈现给广大观众。

此外,他们还准备将业务逐步拓展至培训教育、演员输送等行业,形成全方位的发展格局,让曲艺社的招牌和本地特色节目享誉全国,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地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