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 > 文化消费试点城市
天康三苏: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
发布时间:2018-06-22
饺子、玉米、鸡蛋、白萝卜……栾城区天康三苏土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,这些用土布制作的“食物”,让游客们赞叹不已。在这里,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土布从棉花到成品的制作流程,体验织布机的操作。
“土布的纺织工艺极其复杂,从棉花到织成布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,这古老的纺织方法应该被传承下去。”天康三苏的董事长冯素芬说,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、传统技艺传承下去。
老手艺带来新商机
一提到老土布,冯素芬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,老土布作为家纺行业里的一员,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,它有质感,更重要的是它有底蕴,换一句话说,它有根,而这“根”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。
土布,成熟于元明时期,当时的土布已经显现出在人们生活、服饰方面的重要地位,到了清代,老土布不但是宫廷贡品,还是与其他国家交换礼品的国礼。但随着纺织机械的出现,成本低、价格低的机械纺织布逐渐替代了几千年来人们使用的土布,使得老土布远离了人们的视线。
2015年,开了25年鞋厂的冯素芬决定响应政府号召,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,关闭鞋厂!正在她纠结转行干什么的时候,会展上的一次偶遇让她打开了思路。“那是几位国外客商,对我国的传统织物特别感兴趣。看着他们热切的目光,我想到了家乡的传统织物——土布。” 冯素芬说,回来后,她就与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对接上了,并托人在井陉山区收购了20多台老织布机,找到了30多位会织布的老人,为筹建土布公司做准备。
三个多月后,冯素芬的土布公司开张了。“第一批布出来,销到了台湾。台湾的老师很喜欢,也帮着我们宣传。” 冯素芬说,目前,公司生产的彩棉土布已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及澳大利亚、美国等国家。
老土布焕发新生机
触感粗糙、线条粗犷似乎是土布的代名词,但天康三苏土布已经脱去了“土”外套,披上了时尚的彩色外衣。“土布并非只有一种颜色,我们用的是彩棉,织出的土布有不同的颜色。”冯素芬说。
目前,天康三苏纺织土布所用的棉花主要有三个颜色:白、棕、绿,其中白色和棕色的棉花在公司位于栾城区的彩棉种植基地就能种植,而绿色棉花主要产区在新疆。土布织出来后,他们还和北京的设计团队合作,生产出百家被、婴儿用品、家居服、提包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。
此外,冯素芬还与一位刺绣非遗传承人合作,一起生产出高颜值、高品质刺绣土布围巾,受到市场广泛好评。“我有土布她有刺绣技术,我们一起融合创新,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一条新路。” 冯素芬说,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富有生机,能让更多的人接受,也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。
“开始转行做土布这几年,我也在不断学习,通过参加展会或者与顾客交流,了解最前沿的理念和最新的市场需求,只有这样,才能让土布走得更远。”冯素芬表示。
用心传承非遗文化
天康三苏不仅给中老年妇女们创出一条增收致富路,也给栾城区的乡村旅游打造出一张特色名片。为弘扬和传承“手工土布技艺”,天康三苏设立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土布传承观摩体验馆、土布文化馆等展馆,“三苏土布”也因此被作为乡村旅游基地,还有一些学校将此作为传统文化实习基地。
在这些展馆里,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类土布制品、学习到土布的制作流程,还可以从拼布作品中学习到“孟母教子”“岳母刺字”“悬梁刺股”等古老的民间故事、典故。冯素芬说:“目前,土布织造技艺面临传承难题,必须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,我们这些展馆是学习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课堂。”
通过文化+旅游的研学旅游,大家可以看到从棉花到最后织成土布的每一道工序,让更多的人群、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了解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,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,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。